开启能源互联网新时代 ——访智慧能源产业创新技术联盟理事长王忠敏

时间:2017-06-09 10:32来源:电子技术应用网

摘要:2011年,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宣布诞生。在此更早,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创新联盟已经问世。这是个联盟并出的时代,创新、交汇、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理念,使许多产业扩约边界、相互交叉、形成多种产业复合创新之势,在这种大趋势下,这两个联盟走到一起成为必然,崭新的理念由此共生。2013年11月14日,中国智慧能源产业创新技术联盟成立,2015年,由联盟主办的中国能源互联网大会暨智慧能源产业博览会SmartEnergyChina在杭州浙江世贸国际展览中心举行,该博览会以“互联网+智慧能源”为契机,旨在推动智慧能源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一场颠覆能源的轰轰烈烈的行动正式拉开帷幕。

   2011年,全国节能减排标准化技术联盟宣布诞生。在此更早,中关村下一代互联网创新联盟已经问世。这是个联盟并出的时代,创新、交汇、融合、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理念,使许多产业扩约边界、相互交叉、形成多种产业复合创新之势,在这种大趋势下,这两个联盟走到一起成为必然,崭新的理念由此共生。2013年11月14日,中国智慧能源产业创新技术联盟成立,2015年,由联盟主办的中国能源互联网大会暨智慧能源产业博览会Smart Energy China在杭州浙江世贸国际展览中心举行,该博览会以“互联网+智慧能源”为契机,旨在推动智慧能源全产业链的融合发展,一场颠覆能源的轰轰烈烈的行动正式拉开帷幕。

  藉此之机,中国自动化网采访了中国智慧能源产业创新技术联盟理事长王忠敏,探讨了何为“智慧能源”?智慧能源的根本性突破又在哪里?以及能源互联网该如何更好的跟产业相结合等问题。



中国智慧能源产业创新技术联盟理事长王忠敏

《中国自动化网》: 您如何看待“智慧能源”这个概念?中国智慧能源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成立的初衷是什么?
 
  王忠敏:“智慧能源产业创新”是近几年兴起的一个很新的概念,早在2008年前后,全球信息产业领导企业IBM提出了“智慧地球”的概念,恰逢当时中国要举办上海世博会,大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聪明的IBM从世界角度看问题,又从“智慧地球”延伸出“智慧城市”,他们提出智慧地球是由无数个智慧城市组成的,并借机来中国举办了40期市长培训班,推广智慧城市理念,当时全国大概有200多位市地级的领导和干部参加了这一培训,“智慧城市”的概念由此进入中国,并且获得了政府层面的认知和认可。
 
  另一方面,《第三次工业革命》一书,他的理念是由于有互联网的发展,互联网和新的能源结合在一起,就会引发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本书进入中国后,引起包括国家领导人在内的各方高度关注。
 
  以上几件事情结合在一起后,我们就又开始思索:智慧城市的核心到底是什么?当时很多人对智慧城市的定义很宽泛,把智慧建筑、智慧教育、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社区等等都涵盖其中,只要与城市有关的内容,都冠以“智慧”之名。但我们认为,中国现在正推进城市化建设进程,一二三线城市、工业化城市、新兴城市和边远城市都不一样,如果都用城市来概括,就会千篇一律,而且很难落地。
 
  最后我们分析得出要抓住核心的东西就是“能源”。因为城市发展离不开能源,能源问题也是我国发展的一个瓶颈,而且目前我们不能摆脱传统能源束缚。所谓的能源问题不仅仅是发展新能源、清洁能源。我们认为中国最大的能源问题是节能,中国现在用高于世界能源消耗平均水平一倍以上的能源来生产GDP,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3到4倍,是日本的7到8倍。
 
  这么多年来,中国也一直在做“节能”。1993年,联合国世界基金会和世界银行来中国考察后认为,合同能源管理和节能技术服务在这里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于是在1994年确立了辽宁省、山东省和北京市这三个试点城市,建立第一批合同能源管理项目。当时我作为辽宁省的政府官员,也有幸参与其中。20多年来,从当时的40多个人开始学习应用,到现在节能技术服务已经发展成为一个产业,全国目前大概有45万从业人员,年均实现1600亿的产值。但即便这样,还是做得很不够,由于技术、效果、诚信等问题,导致节能的成果和能源使用效率还有很大差距。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我们希望通过互联网的技术、理念来改变节能措施不实、节能成果不明显的状况,因为有这种客观需要,就和原先的智慧地球、智慧城市以及出的“第三次产业革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就是我们所提出的智慧能源,智慧能源产业憧憬。
免责声明:本文若是转载新闻稿,转载此文目的是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所用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网编辑予以删除。
我要投稿
近期活动
帖子推荐更多

Copyright 2008-2024 21diany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许可证号为:津ICP备1000234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