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元资金砸向柔性 AMOLED 面板厂商必须背水一战

时间:2017-11-28 09:34来源:电子技术应用网

摘要: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大陆显示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液晶产业不断壮大的同时,中国大陆OLED产业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浪潮。

在过去的五年里,中国大陆显示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液晶产业不断壮大的同时,中国大陆 OLED 产业掀起了新一轮的投资浪潮。这至少两三千亿元的产线投资都瞄向了柔性 AMOLED。维信诺公司代表张德强博士认为,中国大陆 OLED 产业面临更好的发展机遇,在技术研发水平上,中国大陆与国际同步;在产业化过程当中,中国大陆紧随韩国,冲在了日本的前头。
 
 
但是柔性 AMOLED 没有前人的经验,中国面板厂商需要靠自己摸索,面临巨大的挑战。中国光学光电子行业协会液晶分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梁新清指出,现在中国大陆面板企业已经投资建设这么多条柔性 AMOLED 生产线,没有退路了,必须背水一战。
 
柔性 AMOLED 有机会实现换道超车
在过去十几年的时间里,中国大陆液晶面板产业从零起步,依靠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路径在产能上即将实现超越。与液晶相比,中国大陆 OLED 的技术基础更好,在 OLED 短短的30年历史当中,中国已经拥有像维信诺这样具有21年历史的 OLED 企业。在 OLED 技术研发上,中国大陆企业与韩国几乎是同步开始的。也正因为如此,维信诺主导制定国际柔性显示标准,在国际上拥有一定的技术话语权。
 
在 OLED 产业上,虽然中国大陆面板企业落后韩国企业,但是通过这两三年来的大量投资,中国大陆企业正紧跟韩国企业的步伐。维信诺、京东方、天马、和辉光电、华星光电、信利、柔宇都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新产线的投资建设,希望抢先分到柔性 AMOLED 市场的一杯羹。像维信诺公司的柔性 AMOLED 面板已经实现量产并在终端厂商实现应用。
 
维信诺技术负责人黄秀颀博士认为,OLED 技术还没有定型,中国大陆 OLED 的机会比 LCD 的更大。当年中国大陆引进液晶产线的时候,LCD 的技术比较成熟,很难与竞争对手比拼。但是现在 OLED 技术还不是十分成熟,不同技术路线还在同步发展和相互竞争、淘汰当中,中国大陆企业有机会将 OLED 技术推向更加成熟的阶段。同时,正因为 OLED 技术不成熟,需要进步,领跑者会形成一定的技术壁垒,但是需要更长的时间摸索,而后发者可能会有更大的优势,因为后发者有合作伙伴更多的支持,在研发速度和量产速度上会比领跑者更快一些。IHS 显示研究总经理谢勤益也指出,国内厂商有三星前例可循,学习曲线会更短。
 
对于柔性显示技术来说,现在还处于发展的早期。张德强认为,柔性显示技术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实现曲面屏、全面屏;第二个阶段,是实现折叠显示屏;到第三个阶段,是实现可自由卷曲的显示屏。黄秀颀指出,正因为柔性 AMOLED 不是停滞不前,还在不断更新变化当中,中国面板企业只要能够抓住机会点就有可能实现换道超车。
 
柔性 AMOLED 面临生态链挑战
中国柔性 AMOLED 机遇巨大,挑战同样巨大。黄秀颀通过对柔性 AMOLED上游、中游、下游进行梳理发现,柔性 AMOLED 的挑战不只是来自面板厂商单一因素的挑战,柔性 AMOLED 有可能重塑终端供应链,所以柔性 AMOLED 更大的挑战是来自生态链的挑战。
 
从中游厂商来看,如果 AMOLED 由刚性进入柔性阶段,面板厂商会面临应力管控的难题。应力管控就会牵扯到面板堆叠结构设计,而堆叠结构设计的难点在于要同时满足电学性能、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而且要实现三者的平衡。如果柔性 AMOLED 进入卷曲屏阶段,可能中游其它类型的厂商也需要跟着突破,例如,需要柔性电路、柔性电池、柔性结构与柔性外观材料等。
 
从上游厂商来看,随着 AMOLED 变柔性之后,可能需要新的材料、部件、设备,例如,衬底 PI、封装材料、OCA 等材料,柔性盖板、超薄偏光片、支撑膜、柔性触控等部件,PI 涂布固化设备、ALD 与 TFE 设备、激光剥离设备、COP 设备、柔性贴合设备等。黄秀颀进一步指出,刚性 LCD 模组到刚性 AMOLED 模组转移时并不难,但是到柔性阶段之后就变得不那么容易了,到可折叠阶段甚至连材料都没有。过去偏光片很厚,但是柔性 AMOLED 需要更薄的偏光片,可能原来偏光片的材质就需要改变了。
 
从下游厂商来看,到折叠屏阶段,终端厂商需要考虑弯折部分铰链的设计,软件、操作系统层面也要跟着优化。黄秀颀强调,终端厂商还没有确定折叠屏手机的最终形态,这对上游、中游厂商影响很大,例如,如果没有确定折叠屏手机是内折还是外折的话,上游厂商两种方案都要做,这等于要花两倍的时间、金钱、精力去研发,终端厂商的决定牵一发而动全身。AMOLED 进入柔性阶段之后,上游、中游和下游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梁新清也指出,国内 AMOLED 产业氛围和实际水平有一定差距,LCD 产业相对成熟,设备、材料和工艺稳定,比较容易,但是 OLED 不确定的地方太多了,韩国厂商的荫罩形状和像素排布一直在调整,这也说明 OLED 工艺和材料不稳定,设备也在改进当中,OLED 还处于研发和量产的相互推进的过程中。从蒸镀上说,OLED 蒸镀次数多、重复率高、控制精度要求准,曝光次数从5次变成11次,难度很大,现在还没有完全解决。
 
转变理念才有可能抓住柔性显示机遇
柔性 AMOED 挑战和机遇并存,中国面板厂商该如何克服挑战、抓住机遇呢?
 
回顾一下国际 OLED 产业化的过程对于国内发展 OLED 有一定的启发意义。日本是最早推动 OLED 产业化的,至今日本也保留着大量的 OLED 技术专利,但是日本企业为何停止 OLED 产业化进程呢?梁新清认为,日本在面板技术上苦于技术钻研,但是没能做出合格品,只能放弃。也就是说“日本虽然配套能力很强,但是太保守了,对 OLED 兴奋不起来。”
 
我国台湾同样很早推进 OLED 产业化,而且中国台湾半导体和面板技术都不错,最后为何不得不放弃呢?甚至说 OLED 技术不行。梁新清指出,中国台湾遇到了迈不过去的坎,之前中国台湾在推动 OLED 产业化的过程中投资了不少资金,但是最终得出的结论就是 OLED 不行,因此只能放弃。
 
但是三星通过供应链垂直整合,建立属于自己的产业生态链,最终将柔性 AMOLED 推向了市场。这说明 OLED 产业需要上下游厂商共同配合,共同推动。梁新清指出,在 OLED 制造过程中无法保证没有坏点,可能生产出来就带 Mura,需要进行修正才能成为合格品。这和 LCD 不一样,当 LCD 出现 Mura 的时候,通常面板厂商会通过改进工艺来解决,所以如果用 LCD 的研发管理理念来做 OLED 可能行不通。
 
中国面板厂商在推进 OLED 的过程中必须转变理念,梁新清指出,中国面板厂商在做 OLED 的时候要非常重视与材料、设备、半导体等企业的配合,通过团战的方式来提升 OLED 的品质。
 
黄秀颀也指出,现在中国大陆企业慢慢意识到,光面板厂商无法推动 OLED 产业化进程,需要联合上下游企业,组成生态链。这一点在柔性屏、折叠屏阶段上会体现得更加明显。
 
除了理念的上的转变之外,中国面板厂商还需要持续的技术创新、把握时势。三星之所以能够在 AMOLED 领域取得今天的成就,离不开长期的技术投入,三星为了能够量产柔性 AMOLED,光研发投入就达到16年之久。中国面板厂商如果不持续创新很难追上三星的步伐。此外,还要把握时势。时势造英雄。要抓住风口,这样才能追赶上竞争对手,甚至完成超越。
免责声明:本文若是转载新闻稿,转载此文目的是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所用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网编辑予以删除。
我要投稿
近期活动
帖子推荐更多

Copyright 2008-2024 21diany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许可证号为:津ICP备10002348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