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劣势

时间:2008-09-22 14:40来源:世纪电源网

摘要:由于中国本土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差距较大,核心基础产业薄弱,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还存在劣势。中国本土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相比差距较大评价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

       由于中国本土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差距较大,核心基础产业薄弱,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还存在劣势。
  中国本土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相比差距较大
  评价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根据属地原则,把国内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国内产业)进行评价。而事实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整体上以外资为主,使对其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具有内在缺陷。本土企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中国本土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全面、更客观地分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近年来,尽管中国电子信息骨干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但与全球一流跨国公司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联想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的龙头企业,2006年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389亿元,约合183亿美元(按1美元=7.7元人民币折算),虽然当年联想还不是全球500强企业,但其规模超过了《财富》500强的底线,2007年度《财富》全球500强第500名企业的营业收入是137.4亿美元。但联想与惠普、IBM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营业收入分别为二者的20%和19.8%,不足戴尔的1/3。中国台湾地区电子制造业有两家企业进入全球500强,分别是鸿海精密(283.5亿美元)和广达计算机(149亿美元),排在全球500强企业的第206位和第454位。
  赢利能力总体较弱
  赢利能力是反映企业国际竞争力最核心的指标之一。2006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合计利润为28.9亿美元,尚不如GOOGLE一家公司的利润(30.8亿美元);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2%,远远低于《财富》500强中美国电子信息企业11.7%的水平。可见,中国电子信息企业普遍赢利能力不强,与一流跨国公司差距较大。
  研发投入水平较低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产业,信息技术和产品创新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作为支撑和保障。2006年微软、IBM和英特尔3家企业的研发投入经费都在50亿美元左右,其中微软达到66亿美元,是中国电子信息研发投入最高企业华为(7.4亿美元)的9倍。
  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总体技术自给率不足20%,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落后国际先进水平5-10年,核心元器件和软件仍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水平始终处于全球领导地位,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持续的研发投入,给跨国公司带来了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如在通信领域,高通掌握着CDMA(宽带码分多址)领域的大部分知识产权,思科凭借技术优势垄断全球路由器80%以上的市场,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创造出通信领域大部分技术创新专利。在最能体现企业专利国际化能力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方面,2006年全球申请PCT专利前50家企业中跨国IT(信息技术)公司占31家;前10家企业中IT企业占7家,中国没有1家(华为居第13位)。
  品牌影响力有限
  一个好的品牌既是产品销售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公司)形象的重要标志。因此,具有优势品牌的产品和企业是实现产业强大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各国的样本研究证明,价值较高的品牌一般也有较高的销售收入。从近几年评选出的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来看,电子强国美国、日本、韩国都有企业荣登排行榜,而中国电子信息类企业无一上榜。从《商业周刊》全球最有价值品牌100强排名来看,在2000-2005年,三星电子的品牌价值增长了186%,2006年排名上升至第20位。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大企业中,许多是从事加工贸易,为跨国公司“贴牌”,尤其是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企业,很少经营自己的品牌,因而全球品牌影响力有限。至今,中国还未有企业进入《商业周刊》全球最有价值品牌100强。
  跨国经营能力差距明显
  中国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巨头相比,在跨国经营能力方面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的跨地域、跨国家的管理控制能力弱;二是整合国内外以及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能力有限,中国电子信息企业“走出去”处于初级阶段,在学习和模仿环节;三是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层次不对等,在战略联盟中处于弱势地位,导致缺乏话语权;四是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国际化的能力有待提高。
  核心基础产业薄弱
  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领域技术含量高、投资强度大、经济效益好,是决定一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知识密集型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产品过剩。中国能生产的整机,如彩电、程控交换机、微机、手机、激光视盘机等产品几乎全部过剩,主要依靠降价销售参与市场竞争,而高端服务器、路由器、关键元器件、系统软件等产品基本依赖进口。核心基础产业薄弱导致所谓的“空芯化”,严重制约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目前,中国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国之一,但由于受集成电路材料、装备、工艺技术、设计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国产集成电路产品仅能满足25%-30%的国内市场需求,且产品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高端芯片只能大量依靠进口,仅此一项,每年的进口总额就高达1000亿美元。中国各类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材料,尤其是TFT-LCD所必需的彩色滤光片、液晶面板所需的玻璃等均要大量进口。2007年,中国电子元器件出口额为486.49亿美元,进口额为1649.6亿美元,贸易逆差高达1163.11亿美元。就连生产家电产品所需要的铜、铝等原材料也要从外国进口,原材料的数量、价格和可获得性,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这些上游原材料、设备和关键电子元器件大量依靠进口,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受制于人,这些产品的生产属于高附加值环节,而加工制造属于低附加值环节,而且大多数加工出口的产品缺少自主品牌和销售渠道,导致产业大部分利润都被上下游企业所攫取。
  电子信息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
  目前,中国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法规政策,以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但主要侧重于政府对电子信息产业活动的指导性、原则性方针政策,还缺乏系列配套的操作性较强的政策,因此政策倾斜的效应还不够明显,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还不成体系,而且存在众多空白点,主要表现在:第一,服务政策不完善。中国电信服务业无论从普遍服务义务的角度看,还是从与WTO规则的要求及与中国电信服务业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看,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究其根源仍然是政策安排问题,主要是脱胎于计划体制下的中国电信业仍存在许多政策性的制约,如宏观管理政策、微观主体政策和市场竞争政策等。第二,缺乏竞争引导政策。政府对电子信息产业进行间接调控,实行“引导、规范、监督、服务”力度不够,在营造有利于电子信息企业竞争环境方面,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一些企业仍然处于垄断经营地位,致使企业在内部改革、经营理念方面,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第三,应对国际化的政策不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受益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全球性调整和产业转移,国际化已是体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基本上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然发展的结果,在政策层面还没有将国际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满足国际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在许多方面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政策制约和政策缺位。由于中国本土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差距较大,核心基础产业薄弱,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等,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还存在劣势。
  中国本土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一流跨国公司相比差距较大
  评价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主要根据属地原则,把国内的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作为一个整体(国内产业)进行评价。而事实上,中国电子信息产业整体上以外资为主,使对其国际竞争力的评价具有内在缺陷。本土企业是一个国家和地区产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载体,通过对中国本土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跨国公司的对比分析,可以更全面、更客观地分析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竞争力。
  企业规模普遍偏小
  近年来,尽管中国电子信息骨干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但与全球一流跨国公司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联想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的龙头企业,2006年营业收入分别达到1389亿元,约合183亿美元(按1美元=7.7元人民币折算),虽然当年联想还不是全球500强企业,但其规模超过了《财富》500强的底线,2007年度《财富》全球500强第500名企业的营业收入是137.4亿美元。但联想与惠普、IBM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营业收入分别为二者的20%和19.8%,不足戴尔的1/3。中国台湾地区电子制造业有两家企业进入全球500强,分别是鸿海精密(283.5亿美元)和广达计算机(149亿美元),排在全球500强企业的第206位和第454位。
  赢利能力总体较弱
  赢利能力是反映企业国际竞争力最核心的指标之一。2006年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的合计利润为28.9亿美元,尚不如GOOGLE一家公司的利润(30.8亿美元);电子信息百强企业平均利润率仅为2%,远远低于《财富》500强中美国电子信息企业11.7%的水平。可见,中国电子信息企业普遍赢利能力不强,与一流跨国公司差距较大。
  研发投入水平较低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属于高投入、高风险和高收益的产业,信息技术和产品创新需要持续的研发投入作为支撑和保障。2006年微软、IBM和英特尔3家企业的研发投入经费都在50亿美元左右,其中微软达到66亿美元,是中国电子信息研发投入最高企业华为(7.4亿美元)的9倍。
  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近年来,在国家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电子信息百强企业技术创新取得了一定进步,但总体技术自给率不足20%,在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上落后国际先进水平5-10年,核心元器件和软件仍没有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水平始终处于全球领导地位,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持续的研发投入,给跨国公司带来了大量的科技创新成果。如在通信领域,高通掌握着CDMA(宽带码分多址)领域的大部分知识产权,思科凭借技术优势垄断全球路由器80%以上的市场,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创造出通信领域大部分技术创新专利。在最能体现企业专利国际化能力PCT(专利合作条约)专利方面,2006年全球申请PCT专利前50家企业中跨国IT(信息技术)公司占31家;前10家企业中IT企业占7家,中国没有1家(华为居第13位)。
  品牌影响力有限
  一个好的品牌既是产品销售成功的必要条件,也是企业(公司)形象的重要标志。因此,具有优势品牌的产品和企业是实现产业强大的必要条件。通过对各国的样本研究证明,价值较高的品牌一般也有较高的销售收入。从近几年评选出的全球最具价值品牌来看,电子强国美国、日本、韩国都有企业荣登排行榜,而中国电子信息类企业无一上榜。从《商业周刊》全球最有价值品牌100强排名来看,在2000-2005年,三星电子的品牌价值增长了186%,2006年排名上升至第20位。而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大企业中,许多是从事加工贸易,为跨国公司“贴牌”,尤其是以出口导向为主的企业,很少经营自己的品牌,因而全球品牌影响力有限。至今,中国还未有企业进入《商业周刊》全球最有价值品牌100强。
  跨国经营能力差距明显
  中国电子信息企业与国际巨头相比,在跨国经营能力方面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的跨地域、跨国家的管理控制能力弱;二是整合国内外以及企业内外部资源的能力有限,中国电子信息企业“走出去”处于初级阶段,在学习和模仿环节;三是与跨国公司合作的层次不对等,在战略联盟中处于弱势地位,导致缺乏话语权;四是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国际化的能力有待提高。
  核心基础产业薄弱
  电子信息核心基础产业领域技术含量高、投资强度大、经济效益好,是决定一个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核心和关键。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知识密集型高端产品依赖进口,劳动密集型的中低端产品过剩。中国能生产的整机,如彩电、程控交换机、微机、手机、激光视盘机等产品几乎全部过剩,主要依靠降价销售参与市场竞争,而高端服务器、路由器、关键元器件、系统软件等产品基本依赖进口。核心基础产业薄弱导致所谓的“空芯化”,严重制约了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发展,直接影响了中国在全球产业分工中的地位,制约了我国电子信息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提升。
  目前,中国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集成电路消费国之一,但由于受集成电路材料、装备、工艺技术、设计能力等方面的制约,国产集成电路产品仅能满足25%-30%的国内市场需求,且产品主要集中在低端市场,高端芯片只能大量依靠进口,仅此一项,每年的进口总额就高达1000亿美元。中国各类电子元器件和电子材料,尤其是TFT-LCD所必需的彩色滤光片、液晶面板所需的玻璃等均要大量进口。2007年,中国电子元器件出口额为486.49亿美元,进口额为1649.6亿美元,贸易逆差高达1163.11亿美元。就连生产家电产品所需要的铜、铝等原材料也要从外国进口,原材料的数量、价格和可获得性,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制约。
  这些上游原材料、设备和关键电子元器件大量依靠进口,使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受制于人,这些产品的生产属于高附加值环节,而加工制造属于低附加值环节,而且大多数加工出口的产品缺少自主品牌和销售渠道,导致产业大部分利润都被上下游企业所攫取。
  电子信息产业政策体系还不完善
  目前,中国有关部门制定了一些法规政策,以促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但主要侧重于政府对电子信息产业活动的指导性、原则性方针政策,还缺乏系列配套的操作性较强的政策,因此政策倾斜的效应还不够明显,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政策还不成体系,而且存在众多空白点,主要表现在:第一,服务政策不完善。中国电信服务业无论从普遍服务义务的角度看,还是从与WTO规则的要求及与中国电信服务业本身发展的客观要求看,都还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究其根源仍然是政策安排问题,主要是脱胎于计划体制下的中国电信业仍存在许多政策性的制约,如宏观管理政策、微观主体政策和市场竞争政策等。第二,缺乏竞争引导政策。政府对电子信息产业进行间接调控,实行“引导、规范、监督、服务”力度不够,在营造有利于电子信息企业竞争环境方面,缺乏有力的政策保障。一些企业仍然处于垄断经营地位,致使企业在内部改革、经营理念方面,对政府的依赖性很强。第三,应对国际化的政策不够。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规模扩张和结构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受益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全球性调整和产业转移,国际化已是体现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但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基本上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然发展的结果,在政策层面还没有将国际化作为产业发展的基本战略,满足国际化的要求还存在一定距离,在许多方面甚至还有一定程度的政策制约和政策缺位。

http://www.21dianyuan.com/supply/supplyhome/company.php?company_id=1544

免责声明:本文若是转载新闻稿,转载此文目的是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文章所用文字、图片、视频等素材如涉及作品版权问题,请联系本网编辑予以删除。
我要投稿
近期活动
帖子推荐更多

Copyright 2008-2024 21dianyu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备案许可证号为:津ICP备10002348号-2